展位号 A218,欢迎莅临!
企业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是由两江新区管委会、哈尔滨工业大学于2020年7月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是哈工大首个落地的综合性地方研究院,是学校链接西部地区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
研究院始终秉持“科技引领、产业筑基、人才赋能”的发展理念,构建“创新研究院+人才培养基地+产业孵化基地+国际合作中心”四位一体发展格局。依托哈工大一校三区优势资源,重点围绕航空航天、新能源、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等领域汇聚专兼职科研人员200余人(其中院士级专家6人、国家级人才11人,教授级专家30人)。累计获批国家级人才2人次、省部级人才8人次,通过哈工大专业硕博士重庆专项培养计划,预计五年内为重庆输送高层次人才超1000人。
主持/承担工信部“高质量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项目合同总额超5亿元;并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自然基金依托单位、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重庆市引进类高端研发机构、海智工作站、山地灾害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多项资质。
创办的紫丁香科创园已引育科技型企业100余家(其中重庆科技型企业入库6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累计产值超3亿元,并获批重庆市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等8项荣誉资质,获评“重庆市创业孵化基地考核优秀”及“两江新区双创载体评价第一”,成为两江新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助推哈工大(重庆)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
联合学校创办的高水平国际期刊《Electron》成功入选“卓越期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牵头共建的中国(重庆)-塞尔维亚技术转移中心已成为助力重庆“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的重要枢纽。
未来,研究院将持续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百年贺信精神为引领,进一步发挥校地企协同效应,坚持业筑成渝,不断追求卓越,加快建设具有重庆辨识度、西部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努力为学校和地方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产品简介
产品一:青鹞-10无人机
针对长航时巡检安防市场,团队研发了15 kg级“昱翔-10”氢动力旋翼无人机,其性能参数远超传统锂电旋翼无人机,凭借其旋翼的悬停优势又有效替代该应用领域的相同级别传统锂电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无人机预留开放式载荷位,可根据作业需求搭载:照明/5G联网/警示/物资运输等载荷设备。
1. 搭载自研封闭复合冷却燃料电池,功重比提高、可靠性提高;
2. 电堆封闭进气,可在极端环境运行,环境适应性强;
3. 无人机本身高集成、与电堆耦合设计,结构重量更轻、无人机航时更长。
产品二:航空闭式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1. 环境适应性强:在低温(-30℃)可冷启动,运行功率几乎无衰减;
2. 高能量密度:航空高功重比一体化氢电推进系统将燃料电池电堆的热管理与推进电机的气流进行耦合设计,有效的减少附属配套设备,提高系统能量密度。一体化氢电推进系统对比与相同重量的锂电池产品,燃料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均是动力电池系统的2~3倍;应用于无人机、eVTOL等小型飞行器上可实现续航航时明显增加,作业航程增大。
3. 高效储能:燃料电池的氢气存储在高压氢瓶中,且氢气密度远远小于动力电池密度,因此对用在燃料电池无人机的储能设备(氢瓶)比动力电池更高效。不同氢瓶体积和重量对比其相同能量下的无人机用动力电池TB48S,当1个13.0L重5.7Kg的氢瓶,其等价于35块TB48S动力电池(重量23.5Kg),重量方面近4倍的区别。
4. 综合经济性高:燃料电池电堆的使用寿命长,燃料电池电堆耐久性测试均在10000 h衰减仅5%以内,相较于锂电池使用寿命更长、综合成本低。
5. 整个动力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都高于现在的锂电池:由于氢气密度低,开放空间中泄漏的氢气会迅速上升,从而使得泄漏引起的危险区域较小;此外,氢的燃烧速度快,产生的辐射热非常低。
产品三:青鸥-20无人机
青鸥-20氢动力复合翼无人机有效载重可达5-7 kg、最长续航时间可达9小时,具有长航时、大载重的优势,同时也能在严寒、炎热(-40-50摄氏度)环境等恶劣条件下正常工作,无人机预留任务载荷舱,可根据作业需求搭载喊话器/照明/5G联网/环境监测等设备,搭载三光吊舱、红外热成像、激光测距,搭载倾斜相机可实现对山地、城市等测绘作业,搭载中继通讯设备与地面指控中心可跨越复杂地理环境数据通讯。
产品应用或优势
(产品一、二、三)
氢动力无人机进行了大量适配性设计,充分利用各分部件特性建立耦合关系,以减少系统功能部件和控制要求。其耦合特性通过大量仿真计算和测试实验数据建立。
在电堆方面,设计燃料电堆热管面积与动力仓进气排气空气流量的耦合关系,达到散热自适应的效果。在大量仿真计算和测试实验数据支持下设计利用动力仓进气道对螺旋桨带来的高速气流压缩,进一步加速气流增强对燃料电堆的热管的散热能力。这种设计增加了燃料电堆的散热能力以支持更高的电堆功率密度突破了常规空冷堆的功率约束,在低温环境应用时加热热管散热端受热相变液反向回流增加了动力系统在低温环境下的冷启动能力。
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空气来流通过螺旋桨进一步加速,通过进气道到达动力仓内,使高速气流直接吹扫燃料电堆热管,带走大量热量,在热管散热端最大空气流速可达20m/s,热管理能力提升明显。使用时动力仓的进气道进口可根据飞行器的使用环境调整,如在高寒低压环境可适当调整进气口减少气体流速增加进气压缩比。利用系统热管理推进耦合技术极大的增加了系统环境适应性,整体系统匹配性更高使用调节更容易,减小了使用的局限。在无人机结构方面,针对燃料电堆的反应需求、氢气瓶结构等特征,进行结构复用、系统耦合设计,保障燃料电堆系统功能、减少无人机结构冗余;实现氢动力无人机的正常运行、与较长的飞行时间。
产品四:陆-空两栖智能光伏清洗机器人
“陆-空两栖智能光伏清洗机器人”是面向光伏板清洗开发的产品,具备颠覆性创新的特征,首创飞行换排、无水清洗和高效集尘技术。该机器人将两栖飞行和特种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兼具传统清洗机和无人机的优势,能够自动起飞到光伏板上进行清洗作业,首次实现了光伏清洗的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作业。与传统清洗机需要频繁人工辅助换排的方式相比,该机器人通过飞行进行跨排、换板,也可以实现对复杂环境的光伏发电站的智能清洗,具备了高效率、低作业成本、适应性强和安全性高等优势。这项技术为光伏板清洗和运维领域提供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体系化的产品解决方案。
产品应用或优势
(产品四)
①可实现全智能化作业。与地面或板间位置相比,在空中的机器人自由度更高,环境更简单,自主路径规划更可行更成熟。
②作业成本低,效率高。清洗成本较挂式清洁机器人降低33%。较人工清洗更是降低83.6%。单人清洗耗时较挂式清洁机器人降低72%。较人工清洗更是降低94.4%。
③适用范围广。适配各种电站。适配多起伏,面板分布凌乱的山地、丘陵电站。可飞抵、清洁柔性支架太阳能光伏板。
④全时段作业。可全时段,昼(夜)间24小时连续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