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研究|推进低空经济与智慧农业深度融合;低空经济发展注入就业新动能
2025-08-19

文一:

推进低空经济与智慧农业深度融合

作者:王野全,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23AH050964]研究成果)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作为以低空空域为依托、航空器为主要载体的综合经济形态,低空经济以其技术集成、空间应用和模式创新优势,正逐步打破传统农业的二维平面发展模式,引领农业生产向三维空间拓展,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加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将低空经济深度融入现代农业体系,可以赋能农业生产全要素升级与体系优化,持续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优化“低空经济+农业”顶层设计

低空经济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开辟了全新赛道。应以科学统筹为引领,以政策机制为支撑,以标准体系为保障,推动低空经济在农业领域由初级探索向规范化、体系化发展迈进。一是统筹发展布局。紧扣“低空经济+农业”主线,着眼精准农业、智慧农田、农产品物流等重要领域,系统评估产业基础、技术条件与市场潜力,细化阶段目标与实施路径,促进低空技术与农业全链条深度耦合。二是完善配套政策。聚焦空域使用、设备准入、数据安全等关键环节,加快出台配套政策与操作细则,提升宏观政策向微观传导落地实效,让政策更加可感可及;明晰职责分工,加强跨部门交流协作,构建职责分明、运转顺畅的治理体系。三是健全体系标准。建立高标准、严要求的技术规范,推行设备与人员“双认证”,以标准化促进规模化、专业化落地,夯实安全底线,提升作业效率与质量。

完善“低空经济+农业”基础设施

低空基础设施是各类低空经济活动的关键载体。应以建设“空天地一体化”立体设施网络为方向,提升系统承载能力与运行效率。一方面,筑硬件、夯基础。科学规划通用机场布局,加快农用无人机起降平台建设,同步完善农村低空飞行服务站、智能补能站及全空间无人系统,通过协同推进路网、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广泛、运行可靠的低空作业硬件体系。另一方面,优软件、强支撑。推进地面基础网络、低空航线网络、通信导航网络与空域管理网络的“四网融合”,提升信号薄弱区域的通信质量,合理布局移动通信基站,构建覆盖农田与偏远地区的低空智联网,切实提升通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农业低空作业提供稳定、高效的通信保障。

丰富“低空经济+农业”应用场景

解锁低空经济潜力,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是重要引擎。充分挖掘智能无人机、遥感监测、低空物流等应用场景的联动价值,不断拓展农业生产边界。一要打造智能作业场景。依托无人机在植保、播种、施肥等环节的精准作业与自主飞行能力,结合智能路径规划与变量控制技术,推动农药化肥施用减量增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绿色生产水平,加快农业从人力密集型向数字化、自动化转型。二要构建全域监测场景。融合无人机遥感、AI分析、多光谱成像等前沿技术,建立覆盖农田、林地、水域的全域监测网络,实时掌握土壤墒情、作物长势、气象灾害等关键信息,推动农业管理模式从“事后响应”向“事前预警”转变。三要搭建高效运输场景。针对农资供应与农产品流通效率低、渠道不畅等堵点、痛点,因地制宜设计适配多种地形条件的低空物流解决方案,系统构建覆盖广泛、运行高效的农业低空运输网络,缩短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链路的时空距离。

加强“低空经济+农业”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要聚焦关键技术突破与产研协作,持续释放低空经济赋能农业的增长潜能。一方面,加强科技攻关,补齐发展短板。围绕精准导航、自主避障、智能调度等关键领域,着力克服农用低空装备功能单一、系统集成度低等短板制约。加快多光谱成像、激光雷达、红外热成像等高性能传感设备的研发应用,提升农业在植保、播种、监测等环节的精准化、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实现作业效率与质量“双提升”。另一方面,深化产研协作,加速成果转化。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与科研优势,组建低空经济创新联合体,强化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对接,打通从“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应用”转化的关键通道,同步推进低空经济农业应用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协同联动,构建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加大“低空经济+农业”人才培育

无论是场景应用端、配套服务端,还是产品供给端,各环节都离不开懂低空经济的“新农人”。坚持“学院教育+社会培训”双轨并进,健全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一方面,以学院教育为主要阵地。在涉农高校和职业院校中开设无人机农业应用、低空遥感、数据分析等新兴专业,完善操控、维护、运维管理等核心课程体系。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方式,强化实践教学基地与真实生产场景对接,为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以社会培训为重要补充。立足实际需求,依托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立专业技能培训中心,采用“理论授课+实操训练+现场指导”的模式,面向基层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等重点群体开展低空技术培训,着力提升无人机操作、数据采集分析、设备维护等实操能力,培养“一专多能”的技术骨干。

(黄山在线 8月18日)


●文二:

低空经济发展注入就业新动能

作者:奉国和,作者单位:系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近年来,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提供了新动能。2025年,国家发布了《加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岗位挖潜扩容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培育低空经济等就业新领域,将其纳入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范畴,推动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2024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实现低空管理机制高效运转、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应用规模持续拓展等目标,基本形成广州、深圳、珠海三核联动、多点支撑、成片发展的低空经济产业格局,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国家与广东省出台的一系列低空经济政策,有力拉动了产业发展,也为就业带来了新的契机。总体看,低空经济对就业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领域。

一是技术研发类。低空经济属于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技术研究与应用行业。该行业内的技术研发岗位主要涵盖飞行器设计与制造,如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总体设计师、无人机结构工程师、轻量化材料研发等岗位,这些岗位要求从业者熟练掌握相关设计工具以及适航认证标准。智能控制与通信领域,如无人机自主导航算法工程师、低空通信抗干扰技术专家、蜂群协同控制工程师等岗位,要求从业者精通特定的系统和编程语言。能源与电池技术方面,涉及氢燃料电池研发工程师、固态电池系统设计师、无人机电池管理系统工程师等岗位,这些岗位需要从业者掌握电化学原理和电池热管理技术。此外,软件设计领域,包括开发飞行控制软件、卫星通信与监控、综合空天信息平台等工作。

二是运营管理类。主要包括低空交通与物流,如无人机物流调度主管、垂直起降机场运营经理、空域流量分析师等岗位,要求从业者熟悉相关法规和空域管理平台。应急与公共服务,如灾害救援无人机操作员、电力巡检项目经理、农林植保服务总监等岗位,要求从业者持有相关执照并具备相应经验。文旅与消费,涵盖低空旅游产品经理、无人机表演编导、飞行体验中心运营等岗位,要求从业者熟悉政策并具备策划与运营能力。

三是政策与法律类。主要包括政策研究员,如低空经济政策研究员,要求熟悉相关政策法规。法律顾问,如航空法律顾问,需要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数据合规专家,如无人机数据合规专家,要求熟悉数据隐私法规。

四是商业与服务类。主要包括市场与咨询,如低空经济战略咨询师、无人机保险产品经理、低空经济行业分析师等岗位,要求掌握特定行业分析方法和数据库。教育培训,如无人机飞行培训教员、低空经济课程开发师、企业内训顾问等岗位,要求持有相关执照并具备教学能力。维修和保养,如负责飞行器维修和保养的工程师等岗位。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类。主要包括通航机场建设与维护,需要规划师、施工团队及运维人员。低空感知网络部署,涉及雷达、气象监测设备的安装与维护,依赖通信与物联网技术人才。场景应用开发,需要探索推动低空经济赋能场景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

最后是数据分析与管理。主要包括低空经济数据科学家,负责分析无人机飞行数据以优化航线,开发空域流量预测模型等工作。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为蜂群无人机规划协同作业路径等。

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低空经济亦面临着人才瓶颈的挑战。为满足广东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需要在以下方面持续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多层次多类型人才体系。建议出台《低空经济产业人才支持专项政策》,明确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及激励等机制,将核心技术研发、适航审定、通航服务、空域管理等关键领域的人才纳入省级人才计划。

优化专业学科设置,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引导省内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无人机工程、低空交通管理、航空服务与管理等新兴专业,推动航空工程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高校结合自身学科优势,打造“低空经济+”特色专业方向,培养具备跨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推动产教融合,增强人才培养效能。倡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构建低空经济学院、联合实验室以及实训基地,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范式,强化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支持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无人机驾驶、装调检修、飞行服务等技能培训活动,推行“岗位+培训+认证+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通过举办无人机测绘、飞行操控等技能竞赛活动,激发人才成长的内在动力,选拔优秀技能型人才。

加强人才引进与国际合作,提高人才国际化水平。设立专项基金,吸引国际顶尖航空院校、科研机构在广东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合作项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鼓励高校与企业参与国际低空经济论坛、学术交流及联合研发项目,拓宽本土人才的国际视野,提升其技术、管理与服务水平。

  (南方日报 8月18日)


转自:低空观察网


版权所有   北京洞见未来会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