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兴产业,万亿“天空之城”的发展之路并非坦途,从“飞起来”到“用起来”,背后潜藏着诸多亟待解决的挑战。低空空域管理尚不完善、低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链技术标准化程度较低、低空飞行安全仍存在风险等问题,成为制约低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低空空域管理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现有的法规制度已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在此背景下,制定《低空空域管理法》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现有法规多侧重于部分领域或特定类型的飞行器管理,缺乏一部系统和全面涵盖低空空域各方面管理事务的综合性法律。”张天任指出,通过制定《低空空域管理法》,能够从法律层面清晰界定各部门在低空空域管理中的职责与权限,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起统一、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和标准,填补现有法规的空白,使整个低空空域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数字经济平台分会副会长高泽龙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空域管理尚需细化的同时,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市场需求和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前,低空经济政策和法规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单晓明表示,一方面,全域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建立。目前,由于低空空域管理缺少总体规划和分类指导细则,各地发展战略规划呈现碎片化状态。尽管各地区在不同领域展开布局,但地区之间缺乏整体谋划和协调,存在发展不统一、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现象。同时,低空经济存在多头管理现象,造成城际、省际间协同发展难度较大。
“另一方面,低空经济管理职责权限不清晰。”单晓明指出,具体表现为空域管理分散,导致审批流程复杂。飞行计划申报渠道单一、飞行审批报备流程复杂、审批时间过长等现象,影响低空飞行效率。此外,低空运营管理体制仍不完善,缺乏全国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低空空域划设、信息化构建、有人机与无人机的协同管理等有待突破,低空空域分类划设标准、空域准入条件与使用规则、飞行审批程序、空管服务保障模式等仍需进一步明确。
“低空经济不是‘野蛮生长’,而是要在安全监管的框架下有序起飞。”全国人大代表、西安科为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周曙光指出,当前低空飞行活动存在飞行主体各行其是,飞行活动各行其道;场景零星化、空域碎片化;设施不协同,数据不共享等问题,若缺乏统一规划,将直接制约空域开放和商业化进程。
转自:飞行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