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王润福: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 打造商业航天核心竞争力;罗军:推动全国低空交通一张网建设;千米以下空域管理权或将逐步下放
2025-04-30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 打造商业航天核心竞争力

作者:王润福

作者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510所研究员

来源:《 学习时报 》( 2025年04月02日 第 06 版 )

打造商业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推动商业航天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正式步入战略加速期。面对全球商业航天浪潮,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为代表的商业航天不断向全世界多维度展现颠覆性创新成果,我国航天传统和新型企业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探索实践商业航天发展新模式、新路径,以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需求牵引,加速形成商业航天发展新动能

商业航天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随着我国航天技术不断进步,新型工业技术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主体和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航天技术成果已深度融入国家众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之中。商业航天发展潜力巨大,太空经济已成为新蓝海。

商业航天是新质生产力,其“新质”特征是迅速响应国家新需求,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实施市场化商业模式创新,推动高技术跨界融合,拓宽新兴产业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航天将是驱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我国商业航天在整体实力、技术水平、发展模式、发展环境上与美欧等先进商业航天公司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加速发展时不我待。

一是在航天强国建设引领下,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双轮驱动,制定“中国商业航天战略发展纲要”蓝皮书,统筹好国家发展需求和产业能力建设,实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将商业航天与通信、测绘、交通、旅游、低空经济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创新、智能、高效、低成本、产业化的中国特色商业航天发展体系。

二是将商业航天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立“有为政府、有效市场”运行机制,强化商业航天公司与政府、行业协会的共同使命责任,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汇集资源,加速形成商业航天发展新动能,更好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三是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坚持国家支持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坚持商业机制与航天规律相融合,坚持卫星制造与卫星应用相统一,坚持航天传统企业与新兴主体合作共赢,构建基于技术创新、智能生产、创新人才、资本融合、现代管理的商业航天新型生产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准确把握商业机制创新的核心要义,建立市场化创新机制和资源配置模式,遵循航天技术、航天规律的本质要求,坚持系统观、质量观、成本观,提升卫星装备的创新设计和质量保证能力,将商业与航天深度融合,探索制定“中国方案”。

扩大供给,建立商业航天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产业化是商业航天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围绕“四个面向”的深入实践中,国家众多行业的新需求客观上要求商业航天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和供给能力。根据美国卫星行业协会年度报告,2023年全球航天产业的总收入达到4000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占比达71%,部署了2781颗商业卫星,低成本规模化小卫星制造以及人工智能卫星、数字化载荷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商业航天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体系化布局、多链条协同。构建业务要素清晰、上下游链条顺畅的商业航天全级次产业链,强链补链,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产业上游的卫星和运载火箭制造,产业中游的商业发射、卫星运营和数据增值,产业下游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应用和卫星服务等核心业务。按照产业化、体系化发展要求,同步提升商业航天公司“论卫星,造卫星,用卫星”的能力,产业链各核心业务要同规划、同建设、同应用,大链牵小链,增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一体化供给能力。

在商业航天产业链中,卫星应用和卫星服务的经济收入占比已超过60%,当前要同步增强卫星应用和服务公司的力量,强化应用技术创新,联合用户深度分析应用场景、开发先进仪器设备、建设应用模型,将卫星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产业化过程中,做强产业链专业公司,培育打造商业航天科技领军企业,着力培养有战略眼光、有时代担当的企业家,吸引集聚一大批专业技术创新人才。

建新标塑能力,构建商业航天卫星制造新模式

卫星制造是支撑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商业航天星座是一个复杂巨系统,通过阵列式强卫星功能,分散式化系统风险,追求整体最优。卫星公司要建立先进技术敏捷响应和快速转化机制,统筹好创新设计与低成本制造、单星研制与批量生产、经典保成功方法与新标准新规范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以型号项目为牵引、以产品化为路径、以现代制造平台为依托、以供应链塑造为保障的智能、柔性、批产化、低成本科研生产模式,通过系统协同、扁平高效的组织方式开展卫星标准化、模块化、批量化生产制造,实现转型升级。

一是全面提升基于系统集优的卫星总体设计能力。按照“系统工程”理论,强化基于整星、星座的一体化创新设计,既要注重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创新,输出先进的功能性能,又要强化工程化创新设计、技术经济一体化设计,输出符合批量生产、批量发射的整星集约设计构型,满足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要求。卫星产品公司要聚焦专业产品、有效载荷、关键部组件及软件,依托专业技术矩阵构建卓越产品体系,以专业化、产品化、型谱化打造专精特新。

二是提升卫星智能柔性制造与智能批产制造能力。建设模块化、智能化、批产化卫星智能脉动生产线,领军企业要具备大批量卫星的生产制造能力,保证市场交付。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整星设计、生产制造、总测评价和在轨运营等阶段建立全流程、全周期数字化协同系统,全过程数字感知质量信息,保证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三是提升供应链塑造能力。构建全级次、强耦合、低成本的外协外购供应链体系,确保模块产品、元器件、原材料满足卫星生产线所需的质量标准、数量供给和低成本要求,实现敏捷配套。

四是加快商业航天新标准、新规范建设,全面支撑和保证技术创新、生产制造、物资供应、质量控制等工作,全面提高商业航天的核心竞争力。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筑牢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基石

商业航天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体实践,需深刻把握商业航天的商业特点与航天规律,与时俱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坚持国家支持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建立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协同运行机制。国家部委、地方政府要侧重于商业航天的宏观引导,构建“桁架式”政策支撑体系,制定符合国家实际的渐进式发展战略。支持建设商业航天技术创新中心、智能生产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商业航天既是高技术行业,也是高风险行业,要引导商业航天公司承担起主责主业,规避盲目追逐热点风险、投机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确保商业航天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是成立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发展协会,牵头制定新兴产业发展公共规则,引导公司有序健康发展。成立商业公司共同体发展联盟,建立纵向融联、横向竞联的共赢发展模式。

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发行商业航天专项债券,建立国家级产业发展基金。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引导中长期战略资本注入商业航天产业,推动优质商业航天公司股改上市。

四是弘扬航天精神,倡导敢于突破、勇于领先的创新文化,激发时代力量。


●罗军:加快推动全国低空交通一张网建设;千米以下空域管理权限或将逐步下放

第二届全球低空经济论坛春季会27日开幕,论坛上发布的《低空经济发展趋势报告》建议,加快推动全国低空交通一张网建设,确保互联互通。

低空飞行器要飞起来,就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空中交通指挥平台、地面飞行服务平台等。从公开信息看,目前全国多地已经启动或正在规划建设相关平台。不过,《低空经济发展趋势报告》显示,这些平台的建设主体并不一样,面临着互联互通难题。

报告发布人、中国低空经济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说:“有软件公司去建的,有规划设计院去建的,也有咨询公司去建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建好以后,一方面能不能满足以后高频率、常态化的飞行要求?功能能不能满足?第二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接口,网能不能兼容,能不能够互联互通,这是个大问题。”

报告认为,在启动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就要有统一标准和接口,有统一规则。报告建议,聚焦和应对低空飞行器在通信、导航、监视等方面的困难,确保航空交通信息精准采集、高效传输与智能处理。加快标准制定,推动全国低空交通一张网建设,确保互联互通。罗军表示,全国低空交通一张网要解决六大问题。

罗军说:“一是要满足低空飞行服务功能要求。二是要实现各个城市互联互通。三是要科学划分各个城市空域航线和规划地面若干飞行站、服务站。四是要避免一哄而上,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五是要尽快启动行业标准和相关规则的制定。六是要确保低空的数据安全、运行规范和可持续。”

报告还评估和预测了我国无人机产业的发展。报告测算,去年我国无人机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1万亿元。无人机产业将加快转型升级,由消费级向大中型、功能型方向转变,每一个细分赛道都是千亿级别。未来,无人机与AI结合将更加紧密,成为能够飞起来的机器人。

对于eVTOL也就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发展,报告分析认为,eVTOL最大的市场不是文旅,而是城市空中的士。在2030年左右,eVTOL将逐渐进入千家万户,家用成为最大市场。

罗军说:“到2030年,我国各大省会城市和大城市将基本进入低空经济时代,eVTOL将在各大城市得到快速普及和推广。我国至少将诞生100家eVTOL企业。到2030年,4人座的eVTOL大多数(价格)保持在200万元左右,两人座的大多数100万元左右,所以它能快速进入家庭中。”

罗军表示,未来两年内,千米以下空域或逐步下放至地级城市。鉴于低空飞行的常态化趋势,其需求主要集中在各城市,因此管理权限下放到地方政府具有可能性,这一举措有利于实现快速申请与审批。预计今年下半年起,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将频繁试飞。到2027年,部分特大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能实现eVTOL商业化、打“空中出租车”的目标。2030年大城市将基本进入低空经济时代,eVTOL将逐渐进入千家万户。(央广网、人民财讯,4月27日;经梳理)


转自:低空观察网

版权所有   北京洞见未来会展有限公司